错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美家庭
“滨州十大心系国防最美家庭”候选家庭事迹公示
发布日期:2015-07-30 16:12:36    作者:组宣部

由市妇联、市民政局、军分区政治部联合开展的寻找“滨州心系国防最美家庭”活动,在各县区、各单位层层推荐的基础上,经初审确定了10个候选家庭。为广泛宣传和展示滨州家庭爱国拥军的时代风采,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现刊出候选家庭简要事迹,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从即日起至8月1日。
  联系电话:0543-3162303

联 系 人:刘娇

 

沾化区裴泰山事迹材料

裴泰山.jpg

 

    裴泰山出生在滨州市沾化区利国乡裴家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之中,2013年9月份,他作为一名新兵光荣入伍,自此踏上了他梦想已久的军人之旅。他把青春献给部队,用工作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着人间的真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受到单位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一、自小立志,成为一名军人。裴泰山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农民,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裴泰山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裴泰山从小最崇拜的就是一身戎装的军人,他觉得军人威严、可爱、可敬,成为一名军人也是他从小的梦想。小时候,他和哥哥谈理想,哥哥说想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挽救千万家庭于不行之中,他说他想成为一名军人,志在四方、保家卫国。父母和哥哥都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从小就严格要求他,敦促他好好学习,为将来成为一名军人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完成学业,步入军营。2010年,裴泰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成为村里屈指可数的大学生。许多人认为成为大学生了,将来考个教师、公务员、事业编或是进一家国企、外企,过上令人羡慕的白领生活会是裴泰山的选择,但是他们错了,轻松的大学生活、优异的成绩、光怪陆离的社会并没有改变裴泰山的初衷。他仍然坚定信心,要成为一名军人。在大学里,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沉迷于游戏世界,窝在宿舍里从不外出;也没有像有的同学那样找一个漂亮可心的女同学花前月下、谈情说爱。裴泰山总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尤其是与国防和军队有关的社团活动,一有时间就与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宣传先进的国防教育思想和知识,教育引导人们要爱岗敬业、爱国爱家。除此之外,裴泰山最喜欢的就是去图书馆,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之中,他感觉自己甚是渺小,唯有不断汲取,才能更进一步。他最喜欢翻阅的是国防知识和军队一类的书籍,每次总是废寝忘食,常常等到图书馆关门时他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2013年7月份,裴泰山大学毕业,他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大城市白领生活,回到家乡。当时正值征兵之际,他来到乡武装部,填写材料,积极应征入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如愿入伍。入伍临行的那天,他含泪微笑挥别亲爱的父母、哥嫂,毅然踏上了那段他梦寐以求的新征程。“爸妈,孩儿不孝,自此将踏入军旅,不知多久才能回来看您二老,就请哥哥嫂嫂代为照顾,来日孩儿定当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和呵护之情。”在离开的列车上,裴泰山一遍一遍在心中默念着这样的话。

三、家庭和睦,无后顾之忧。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是裴泰山家良好的家规与家风。全家人相互尊重、互敬互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关心、爱护,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和睦家庭。自从裴泰山入伍之后,哥哥嫂嫂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父母已年迈,没有劳动能力,哥哥嫂嫂就给他们买上电视、收音机,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老年生活不至于乏味。哥哥嫂嫂常说:“我们是老大,理应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泰山现在要干的是一项大事业,当兵保家卫国,我们要当他坚强地后盾,照顾好父母,让他无后顾之忧”。爱如果仅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还只是狭隘的,可裴泰山一家却把这种爱延伸到亲朋邻里、单位同事之中。在对待邻里关系上,全家人能够善待左邻右舍,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兄弟,情同手足。裴泰山一家都是热心肠,为人谦和,平日里主动询问邻里孩子学习情况,发现邻居身体不适时,总能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们,使他们倍感温暖。由于他们一家待人热心、乐于助人、家庭和睦,在村里提到这一家,人们总会伸出大拇指:“这样的好家庭,没的说”。努力工作,争当自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保持勤俭持家的良好美德,做国家政策的守法典范使得裴泰山的家庭永远充满幸福欢乐。

裴泰山一家用他们的实际行动阐释着一个军人家庭的和睦与伟大,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己为人,精神可赞,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美国防家庭。

 

沾化区林同廷家庭事迹材料

林同廷.jpg

 

林同廷,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人,1984年11月入伍,中共党员,曾任青岛海军训练基地区队长。入伍15年来,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获得嘉奖,先后多次被舰队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基层士官。

林同廷自入伍以来,政治信息坚定,思想道德纯洁,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踏实肯定,潜心研究带兵艺术,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军人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收到多次奖励。尊重领导,团结战友,认真完成各项组织交付的任务,在部队期间的工作非常突出。在任海军训练基地区队长期间,扑下身子扎实肯干,所带队伍多次被支队评为先进连队和正规化管理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其所带队伍队成为了基地部队全面建设的一面旗帜。

如今林同廷已退伍回到自己的家乡,在下洼镇人民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更近一步,虽然已经不再是一名军人,但是从军多年来磨练的优良品质和责任意识却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他始终尽己所能去更好的服务群众、帮助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

父亲林树堂,母亲张茂华,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甘于清贫,乐于吃苦。二十多年来,无私支持儿子为国奉献。两位老人是标准的中国农民,一直在农村老家独立的生活,住的仍是上个世纪的土墙房,父母虽然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始终用自己的朴实、善良支持自己的儿子在部队为国奉献。每次打电话回家,总是叮嘱儿子在部队要好好干,母亲多次突发疾病、父亲两次住院都没有告诉儿子。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父母从来没有到部队去探望过。虽然生活清贫,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从不把生活的艰辛和困难告诉儿子,总是鼓励儿子要舍小家顾大家安心工作。总是说:“公家的事部队的事比天还要大,孩子们对国家尽忠就等于对自己尽孝”,不断激励儿子为国奉献。

妻子邵新荣,在家独立挑起生活的大梁,默默的支持丈夫为国贡献。结婚26年来,妻子一直支持着丈夫的工作。结婚第二天,就因为部队紧急有事回部队,妻子常说:“选择了做军嫂,就是选择了责任和光荣,自己只有尽最大的努力为老人和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而快乐的家庭,才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作为一名普通女性,妻子承担了家里所有工作,既要支持丈夫工作,又要照顾好孩子干好家务,还要孝敬双方父母,克服重重困难,扮演好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她总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有一次孩子半夜生病,外面天又黑下着雨,妻子克服重重困难,一个人把孩子送到医院,等安顿好孩子,自己也累的趴下了。这时她是多么希望丈夫在自己的身边!她总是认为丈夫是属于军队这个大家庭的!不能因小家而误大家呀。作为一名军嫂,妻子总是认为只有怀着对军人的特殊情感,对国防事业的赤诚奉献,把对国防的爱延伸到、扩展到、升华到支持丈夫的身上,才能保大家为小家。这么年来,妻子总是满怀深情地想“支持国防事业是我应尽的责任,服务军人是我永远的义务” 。

儿子林健,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立志成为一名人民军人,现在在青岛北海舰队服兵役,尚未退伍。该青年思想素质好,军事技能强,吃苦耐劳,积极肯干,持之以恒地坚守岗位,深受首长器重、战友拥护,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在这个家庭里,始终夫妻恩爱,长辈有序,共同营造着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党员国防家庭。该家庭一贯遵纪守法,家庭成员无一人有违法乱纪行为,一直保持着优良传统。无论什么公益事业一家人都很热心,集体兴办基本建设总是积极支持和配合村组工作,特别是修建村村通和水利兴修涉及到个人的土地问题,从不计较个人经济利益。善于助人为乐,自从拥有私家车以来,陈根木驾车为当地村民应急了多次病灾接送,尤其是弱势群众一般都是免费或低收费,村民口碑较好。家庭和睦,一家祖孙四代人老有所依,小有所养,生活幸福美满,使在队的现役军人消除了因父母生活,小孩照料等后顾之忧,能安心在前方保卫祖国建功立业,同时也离不开家庭精神支持和国防意识教育。

 

 

阳信县周树亭家庭事迹材料

周树亭.jpg

 

在我们阳信县河流镇西周村,有一位独臂军属周树亭老人的遭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一番畅谈后,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被这位独臂老人生活的坚韧豁达和情注国防的执着态度所感动。

2002年12月,周树亭把惟一的儿子周勇春送到了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舰艇兵。2003年,因城建开发他们家中的责任田被全部征用,这种常年靠种地为生的日子发生了彻底改变。为了维系家人的正常生活开支与生计,周树亭拿出了多年的积蓄购买了拖拉机、铡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又通过有偿服务贴补家用。尽管家境算不上富裕,但他从来没有把家里的现状和困难跟儿子讲。当兵第三年,周勇春被部队选拔为士官,并先后荣获优秀士兵、岗位练兵比武先进个人、舰员级装备自修二等奖等荣誉。

   但旦夕祸福总是不期而至。2009年5月23日的一场意外事故彻底打乱了周树亭一家的生活。当日下午,他在帮助村民铡牲畜草料时,由于劳累过度,右手臂不小心被卷进了铡草机,最终导致右臂肘关节以下截肢。从那以后,繁重的农活变得更加艰难。周树亭只能靠一只左手撑起整个家。面对这种困窘,亲戚友人都劝这对老夫妻把儿子从部队叫回来,但周树亭坚决不同意,并请求大家绝对不能向儿子走漏半点风声。直到年底,周勇春返乡探亲才得知真相。为了让深深自责的儿子顺利返回部队,周树亭不停地给儿子作思想劝导,鼓励他千万不要因为家里的事分心走神,扎根部队干出样子。儿子归队后的那段时间,周树亭继续隔三岔五地进行电话安慰,使儿子慢慢从家庭的不幸中走了出来。

   儿子走后,为了让他放心,周树亭依靠顽强的毅力,慢慢学会了独臂做日常家务、零杂农活,还练就了单臂驾驶农田播种机、单臂进行果树修剪等特殊技能。几年下来,周树亭不但自食其力偿还了因盖房、住院欠下的近10万元家庭债务,而且彻底打消了儿子想提前转业照顾父母的想法。身在部队的周勇春则不负父亲的厚望,在部队勤学上进,不但接连续签了二级、三级、四级士官服役合同,逐步成长为舰艇舱二专业的行家里手,多次在上级组织的专业比武中取得好名次,并两次荣立三等功。

   部队的事儿和家庭的事儿,看似永远难以平衡的天平两端,硬是被周树亭的一支手臂撑平了。为什么?就像周树亭自己说的:“俺孩子就是长城的一块砖,如果因为家庭的困难抽出一块来,长城的坚固程度就会受到影响。” 正是因为这样坚定的信念,周树亭才能年复一年支撑整个光荣之家;正是有无数个像周树亭这样的护砖人,才筑起祖国长城的坚固防线。

 

 

一对父子的军旅情结

——博兴县盖月才家庭事迹材料

盖月才.jpg

 

近来,在鲁北地区汉孝子董永故里广为流传着一件父亲为儿子换肾的感人事迹。他就是山东省博兴县东上疃村党支部书记、老军人盖曰才,为军人儿子、三级士官盖学伟因尿毒症换肾的故事。群众赞誉地说:“一家父子两代兵、相伴军旅建深情。”

“为儿换肾我义不容辞”

去年初,盖曰才的儿子、复员退伍军人盖学伟,经医院诊断出患尿毒症,而且到了晚期。这一噩耗惊呆了全家,惊愕了四邻街坊,全村人都在为之担忧。医院给出的答案是要治疗盖学伟的病,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换肾。换肾,对一个普通人家来讲,不仅巨额的医疗费家庭难以承受,而且肾源也很难寻找。正当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盖曰才很冷静的说:“由我来给儿子换肾!”,父亲的话语一出,全家人非常震惊,异口同声都不让他这么做。盖曰才1971年12月参军,1975年带病还乡,至今各种慢性疾病还时常折磨着他。听到父亲的决定,儿子盖学伟坚决不让,女儿盖学荣含着眼泪对父亲说:“你体质弱,我们不能让你这么做。”大哥盖月河以及亲属们都不同意他这么做。待家人们情绪稍有稳定,盖曰才意味深长地说:“我和学伟都是从部队里出来的人,是光荣的军人。我不仅是学伟的父亲,更重要的是一位老军人。因此,有责任、有义务这么做。为儿换肾我义不容辞,你们放心吧,我能顶得住!”多么朴实的语言,不仅道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大爱,更是展示了父子两代军人的深厚感情。同时,告诉人们“军魂永存!”老伴了解他的性格,只好含泪点头表示同意。

 “部队就是我的家”

手术前,济南军区总医院主治医生找盖曰才谈话,征求意见。盖曰才深情地说:“来到这里没啥说的,部队就是我的家,我相信你们,相信这里的一切,你们大胆做就行。”主治医生和在场的医务人员无不为之感动,这就是中国的一位老军人,他展示着英雄军队永不逊色的军魂!手术即将开始,盖曰才就像在部队执行任务一样,沉着冷静,不慌不忙,笑着对医生说:“今天,我听你们指挥,保证服从命令,听指挥。”在场的医务人员都热泪盈眶,给予深情的注目礼。手术后,伤口痛疼难忍。盖曰才总是想着自己是一名老军人,从不呻吟吆喝,他的坚韧精神使周围的病友深受感动。儿子盖学伟手术后,需要7天复查1次,历时3个月。尔后,还要继续复查。沉重的医疗费家里负担不起,如回家往返200多公里到医院复查更为困难。这时,家里人提出:“学伟的病是他在部队期间因执行任务负伤而引起的,现在我们这么困难,不如和部队说说,请求领导们帮助。”盖曰才一听,坚决不同意。他对家人们说:“我和学伟都是部队里的人,部队就是我们的家,家里人不能给家里人添麻烦,有困难我们自己克服!”看到他的坚决的态度,全家人只好让母亲与学伟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下,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盖曰才出院的前一天,他到儿子病房把身上仅有的1千元放到儿子手里,并语重深长地说:“咱爷俩都是军人,这是一辈子的光荣,我们要在这‘光荣’二字上添彩。”出院那一天,济南军区总医院的医务人员把盖曰才送了很远。这不仅是对一位老军人的敬重,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军人“军魂”的伟大!

盖曰才事迹感动乡里

    盖曰才从济南出院回家那一天,乡亲们都自觉聚集到村口迎接他回来。作为父亲他尽到了义务,作为一名老军人、村党支部书记他践行了一种军人的勇于奉献精神。1971年12月,盖曰才参军入伍,第二年光荣入党。由于,在战备训练和施工中,他刻苦学习,勇于奉献,工作成绩突出,被沈阳军区树为先进典型。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沈阳军区原司令员陈锡联的亲切接见。1975年,复员回乡后,连续19年在村委、支部工作,14年担任主要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还数次被县人武部评为“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个人。”盖月才在担任村主要领导期间,他始终依靠民兵连和复员退伍军人这支重要力量。在县人武部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民兵连的新农村建设作用,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了“平时巡逻,急时应急,让民兵当好平安卫士;调解矛盾,移风易俗,让民兵为“两委”当好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手;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让民兵当好“双拥”骨干;守法经营,勤劳致富,让民兵当好创业标兵;完善村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让民兵当好参谋。”滨州市委、市政府、滨州军分区还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做法,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他还把儿子送到部队接受培养和锻炼,为保卫祖国做贡献。1997年秋,正是香港刚刚回到祖国的怀抱,面对“当兵冷”“征兵难”的形势,盖曰才考虑到祖国的江山需要新一代去建设、去保卫,我作为一名老军人就要带这个头。他积极向镇人武部申请要求送儿子参军,让儿子担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儿子盖学伟参军的愿望如愿以偿。儿子高兴地说:“我就是想当兵,一方面是我们青年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我要想父亲那样在部队成才。”1974年,盖学伟出生,他从小就一个军旅梦。小时候,他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步行10多里去看乡上组织放映的《渡江侦察记》等革命影片。“银幕上的战斗英雄让我热血沸腾。从那时起,我就想去当兵。”盖学伟说。到了部队,盖学伟被分配到空军某机场干地勤开始了他的新兵生涯。他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干好本职工作,天天总是以满腔热情的干劲完成首长交给的各项任务。几年来,火热的军营生活使他不仅在维护战机上是一位军事技术能手,还在炊事班干了一年多,天天哼着歌一人做好全连的饭菜,连队的战士们称他为是“我们的高级厨师。”。他还跟战友们一起学知识、学文化,练出了一手好字,使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次擦拭战机的过程中,盖学伟不慎从机翼上掉了下来,肋条和肾都收到了损伤,住院不几天,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从此,也落下了病因。复员转业后,他推掉了安置的机会,怀揣着转业费在路边办起了烧烤店。由于,他始终忘不了火热的军营生活,以及战友的感情。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定,军人战友们来这里,一定让他们吃饱吃好,高高兴兴的。几年来,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盖曰才、盖学伟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批示民政部门从速给予优抚。县人武部领导多次到家看望慰问,并号召全县民兵预备役人员向盖曰才学习。当地党政机关、学校以及有关部门,集体组织邀请他做报告。各大众媒体,对盖曰才的事迹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宣传。他的事迹深深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以及民兵预备人员,一个学习盖曰才的热潮正在当地掀起。

 

 

心系国防    情注军旅

——博兴军旅书画家吕军锋家庭事迹材料

吕军锋.jpg

 

吕军锋,博兴县人武部基层专武干部。一家三代从军,本人系军旅书画家,更有一位支持他们心系国防的好妻子杨红霞。他们家人“心系国防,情注军旅”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父亲吕友学是博兴县的一位知名企业家,同时还是一位坚守边防海岛的老军人。入伍期间,在上级的安排下,自己一人独守渤海深处无人海岛12年,无出现任何差错,个人多年被评为优秀战士,并荣立三等功3次,被提升为团军需股长。退伍转业后,多年担任县重点企业总经理。他仍然心系军营,竭尽全力支持国防建设。每年,安排退伍军人近百人到企业工作,连续5年安排800多人。为现役军人家属解决困难250多次,投入资金50余万元。企业投入百万元关注县内拥军拥属工作,受到军人军属的好评。在担任企业老总期间做了大量维护军人合法权益的工作,使现役军人在军营安心,军人家属在家生活温馨。

吕军锋,男,1966年6月出生,东营市龙居镇人。2012年8月,获得济南军区书画大展三等奖,是长期活跃在基层的军旅书画家。吕军锋1985年10月入伍。入伍后,被分配在山东省军区机关工作。吕军锋作为一个基层军旅画家如此识马,深深爱马,他与马的情缘非常的深。“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为画马而生的”,吕军锋常有这样的感慨。他说,我本人属相是马,从小自己就爱马,之所以爱马,是因为他特别崇拜英雄。幼年时期,小人书《三国演义》上的人物刘备、关羽、张飞等等,都是马背上的英雄。由此,在吕军锋幼小的心灵中,就留下了英雄与马密不可分的深刻印象。“我姓吕,对吕布的赤兔马印象最深,知道赤兔马是最好的马,后来给了关羽。”他认定,要想画英雄,就得先把马画好。从此,他便开始模仿着小人书画马、画马上的英雄。他回忆说,那时候,一放学,他就会带着铅笔和纸跑到街上看马、画马。仰视着高头大马,他对马的神往愈加强烈。吕军锋的儿时就是与马相伴度过的。他的启蒙老师回忆说:“少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速写,随意挥洒,一群马就跃然纸上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真是才气逼人。”

入伍后,吕军锋分配在省军区机关工作,但他画马的爱好却始终如一。除了工作外,吕军锋一心就是研究马,又听军区老首长讲战争年代有关战马的故事,使他对战马更加情有独钟。每逢假期,他都要到军马场去看马、写生。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唐古拉山的边防哨所,从阿拉善、准噶尔到香港的赛马场,只要有马生活的地方,他都会想方设法地前往,一边实地考察,一边研读各种有关马的文献,反复揣摩前辈画马大师的精品。马也渐渐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吕军锋说,自己常常做梦画马,醒来后,觉得就像真的一样。而且,的确有不少的灵感就是在梦中产生的。“只要是做与马有关的事,从不觉得累,真的是乐在其中。”他的心中似乎总有一只神奇的赤兔马在引领着自己去不断探索马的奥秘。

吕军锋师从著名画家韩美林先生,凭着他出众的悟性,出色的灵性成为美林创作室学员,幸得大师真传,心领神会厚积薄发,作品意气纵横,气势开张,笔墨灵功。以超越时空、大开大合的创作理念,上追远古,摄取先民质朴天真、稚拙天性的图腾元素,同时引领当代,融贯中西,把浓墨重彩和五色笔墨柔和,创造出富有装饰意味和视角冲击力的生命律动佳构。澎湃激情在艺术法度指引下率意挥扬,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华滋韵致,又雅俗共鉴,艺术诸矛盾高度和谐统一于一体,可把玩可宣于高堂,让观者静思亦感奋不已,叹为观止。他悟到“但凡人类所有的好品质和好男人的好品德全都具备,无私无畏、相伴忠诚、同生共死,还有许多形容马的词全是褒义词。马是遇强则强,遇弱则柔,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大将军带它上战场,多血腥它都不怕,是最忠诚的赴汤蹈火的伙伴。除了马,很难有与人类好品质如此匹配的动物了。”吕军锋一说起马品就赞不绝口,他的身心似乎已完全被马的气质感染了。他深感,在人世间,要找到一个真英雄,太难了。但是,跟马在一起,他会觉得自己似乎离英雄很近,因为马是英雄的伙伴。他认为,虽然狮虎凶悍、勇猛、霸气,但那并不是英雄的气概。所以,吕军锋常说:“马才是我心中的真英雄。”若是从小时候识马算起,吕军锋探究马已经有近40年了。历经多年勤学苦练,反复琢磨,不断进取,汲碑帖之灵气,采名家之神韵,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吕军锋,退伍后一直致力于军旅书画的创作。为驻地官兵送书画、送文化到军营成了他的长期任务,近年来,共为基层官兵送书画作品近万件。2013年,在滨州军分区、滨州市委宣传部、滨州市文联、滨州社科联的共同主办下,举办了“守望吉祥”个人军旅书画作品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吕潇然,是吕军锋的儿子。参军后被分配到济南军区机关,担任特勤大队战士。工作出色,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优秀战士。退伍后,分配到滨州市公安系统工作。但他始终不忘绿色军营,保持一名战士的本色。担任了多处大专院校的军训教官,训练了大批奔赴军营的优秀青年。受到了滨州市国教办、滨州军分区的表彰。

    吕军锋一家祖孙三代,之所以始终心系国防,支持部队建设。关键是有一位贤内助,好妻子杨红霞也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时期老军人的后代,从小成长在军营,受军人父亲的熏陶,她热爱军营、热爱军人,大力支持丈夫儿子参军报国,献身国防建设。杨红霞是博兴县经济开发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工作非常繁忙,但她始终全力支持丈夫、儿子从事国防建设,做好自己的家务从不拖后腿。有时还拿出家中积蓄支持他们的想法,一家人的国防心,形成了感人的军旅情,为博兴县的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

 

 

邹平县王辉耀家庭事迹材料

王辉耀.jpg

 

王辉耀在邹平县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一家四口人,妻子张丽华在邹平县建筑设计院工作,儿子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集团军某团任连指导员,儿媳在邹平县梁邹小学任教师。近几年来,全家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双拥活动,得到群众普遍认可和良好赞誉。

一、军情续圆从军梦

王辉耀自1999-2012年在县民政局长期从事双拥工作,与部队和军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一家人自祖父辈就有军人情结,妻子张丽华,其父母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30多年,自幼在军营中成长,对戍边卫国的革命军人倍加热爱和敬重。在父母的教育引导下,儿子王汉琛2007年高中毕业以优秀成绩毅然决然报名考入华东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国防生。四年中,刻苦学习,严格训练。200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获优秀国防生、军政训练先进个人等荣誉。2011年6月毕业分配到部队工作,圆了从军梦。儿媳张妍冰,其祖父从军多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受祖父、父亲熏陶,热爱军人。经同事介绍,2013年与王汉琛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结婚,全身心支持丈夫从军报国,献身国防事业。全家人积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尊老爱幼家庭美德,受到群众广泛称赞。

二、立志军营建新功

王汉琛2011年6月入伍,2013年12月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2014年12月荣立个人“三等功”。2014年1月至今任政治指导员,2014年参加旅政治指导员授课比武获得第三名,参加“旅千人百项大比武”获得分队干部总评第三名,参加团“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遵照习主席提出的“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要求,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素质,胜任本职岗位,经常是白天忙训练,晚上加班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有效,所在连队官兵理想信念坚定,战斗精神顽强,内部关系融洽。在军事训练方面一直是训练刻苦、要求严格,没有一丝一毫的放松,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完成各项军事训练任务,坚决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所在连队在第二届“老山英雄神炮杯”比武考核中获得共同课目综合成绩第三名,个人在旅团组织的各类考核比武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过硬的军政素质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

三、拥军甘当志愿者

当前国际军事斗争形势严峻而复杂,情况瞬息万变。我国有1260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陆上边界线2.2万多公里,海岸线1.8万多公里,周边邻国多、人口多、强国多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日钓鱼岛、中印边境领土争端加剧,中国南海前景令人担忧,周边安全环境受到威胁。面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艰巨任务,我国必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强军之路。因此,双拥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人人有责,责无旁贷。作为父亲,王辉耀注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与儿子交流沟通,进一步坚定了儿子从军报国的信念和决心,从政治思想上树立中国军人的中国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梦,强化使命担当,矢志建功军营。工作之余每天都看中央台新闻和军事频道,看新华网军事栏目,每周去一次新华书店浏览军事书籍,广泛深入学习军事知识,了解国内外军事动态,定期与儿子交流探讨。作为母亲,张丽华全力以赴支持儿子集中精力在部队工作。有一年身患乳腺肿瘤在县医院做手术,没有告诉儿子,怕他担心影响工作。同时,积极参加拥军活动,经常到军营与士兵交流谈心,帮助他们洗衣服等。2014年被评为优秀兵妈妈。作为军人家属,张妍冰热心拥军事业,除全力支持丈夫献身部队工作外,经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军营与士兵交朋友。特别是发挥自己音乐专业特长,帮助士兵培养音乐兴趣爱好,丰富了连队文化生活。

当代军人和军人家属是光荣的,也是需要付出的。当人们在欢度春节,战士在站岗戍边;当年轻人结婚生子,战士难得相见一面;当三伏酷暑数九寒天之时,战士在海训拉练;当有些人在市场经济中拼命挣钱,战士甘心情愿拿着不多的工资津贴。有句名言,当兵可能后悔一时,不当兵后悔一世。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和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军不强国无防,军无威国不立。保国卫民,国泰民安。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军人和军人家庭也是幸福的自豪的,我们全家人决心为部队建设和双拥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他把双胞胎二子双双送到了边境,独自照顾多病的妻子

——高新区闫树江家庭事迹材料

闫树江.jpg

 

闫树江是滨州高新区小营办事处南闫村人,生于1952年,现年65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妻子王跃真现年62岁,身体一直不好,患有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长期吃药,还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不能外出劳动。一家四口,靠种地为生。

1996年,一对双胞胎儿子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悦,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来就不宽裕的日子更加紧迫,妻子身体弱,一家四口人的重担都落在了闫树江身上。他白天外出打工,早晚还要干农活,不能耽误了家里的好几亩庄稼。因为眼睛有先天性残疾,一只眼睛视力很差,而且自己也没有什么技术,他只能靠卖力气干劳务赚钱。

虽然日子清苦,但是小哥俩生的健健康康,虎头虎脑,闫树江看了两个儿子就喜欢。因为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这是自己小时候的梦想,那时候看到解放军战士穿着军装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心里很羡慕;看到电影里解放军战士们奋勇抗战的战争场面,年轻的心时常热血沸腾。但是因为眼睛残疾他没有机会当兵,这是他一生很遗憾的事。现在看到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他心里有了希望。他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国爱军情节,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军人,给孩子讲解放军的故事,以后一定要让儿子当上兵,穿上军装。

    2014年夏天,两个孩子高中毕业,在父亲的陪同下他们欣然报名参军。就在这时候,妻子却突发脑梗塞住院,病情严重。经过及时救治,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却生活不能自理。高额的医疗费用,更使得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负债累累,家境越发困难。这时候儿子们说:“爸爸,我俩先去打工赚钱吧,等把妈妈养好了我们再去当兵。”闫树江果断地说:“报了名就一定要去,现在很多的孩子娇生惯养,不愿意到部队里受苦受累,国家征兵困难,而且你们从小就愿意当兵,不怕受苦。热血男儿就应该立志从军,精诚报国,同时也从部队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我知道你们担心家里,但是更相信你们以后会成为优秀的士兵。放心去吧,我会把你妈妈照顾好的。”妻子王跃真躺在病床上,虽然心里有一百个不舍,想留下一个儿子在身边照顾自己,但是她知道丈夫和儿子的心愿,也知道国家当前征兵的任务很艰巨,这个多病却又坚强的女人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鼓励孩子说:“放心走吧,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你们在部队里要好好训练,一心为国,不要念着家里。”2014年秋天,兄弟俩双双参军,分派到了内蒙古边防支队,成为了一名戍边战士。父亲闫树江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他说:一人拥军红一点,人人拥军红一片,全社会拥军的氛围越浓厚,钢铁长城才越坚固。

 

 

 

父子齐上阵,铸就保家卫国魂

——高新区王培珍家庭事迹材料

王培珍.jpg

 

现年90岁的王培珍,是滨州高新区小营办事处王庄子村人,1926年出生。由于身受日本侵略者的欺侮和长辈的教育,十九岁就给抗日英雄王兵(当时人称王豹子)送情报,1945年10月参军,先后参加过临沂、青岛、潍坊、济南战役等大小多次战役。在济南战役中,因英勇善战荣立三等功两次。济南战役后解放了徐州,而后他随军队南下,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并荣立三等功。说起淮海战役,老人感慨万分,他说:“战役打的非常艰难、也非常惨烈,国共两军在铁路沿线反复争夺。但是解放军条件艰苦,部队装备不占优势,但擅长近战。经常是白天国民党军队把阵地占了,晚上我们再夺回来。有时候一两天都吃不上饭,但是还要坚持战斗,在激烈战斗七天七夜后,解放军大部队开始进入,我们所在的团队才开始慢慢撤出阵地。在解放军战士随身携带的物品当中,有一样并不起眼却非常重要的身份凭证——光荣证。战士们总是将它贴身保存,一旦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这张记录他们姓名、籍贯和部别的光荣证,就成为辨明烈士身份的重要凭证。从山东老家一起来参加战斗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了,活着回来的只有我们几个人。”说完他老泪纵横。

淮海战役结束后,王培珍回到济南继续服役五年,在此期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回乡务农。回到老家王庄子村后,他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一直担任村支部书记。他团结集体,爱惜村民,一心一意的带领老百姓抓生产。他处处以身作则,以一个革命老战士的作风和精神风貌为村民树立了榜样。

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情怀,他经常鼓励村里的青年人参军入伍、为国效力,他的独生儿子王锡昌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入伍的。那时候解放军战士经常派驻到村里来,一边帮助生产一边进行打靶训练,每当有解放军部队战士里来到村里时,他非常高兴,大力支持,尽其所能的帮助解放军同志,让他们感觉到这里有家的温暖。担任村支书其间,他在村民中很有威信,村民信任他,尊重他,直到1977年才因年老力衰卸任了村支书。

在生活中,王培珍是一个严格的父亲,平时对孩子们要求都很严格,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他都要求把每件小事都做的很好。他经常在茶余饭后给孩子们讲战争时期的事儿,讲部队的纪律,讲军民的情怀,他说:“淮海战役是一次人民战争,人民都站在了解放军在一边。国民党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得人心,人们看到他们就想跑,你说他们可能胜利吗?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他希望能把这老一辈的传统一代代的继续传承下去。

他的儿子王锡昌,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想当一名卫国战士,但是因为老百姓有“独子不征“的传统观念,他不能如愿。但是他还是千方百计说服了父母和长辈,于1977年参军入伍,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并于197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越南在南方蚕食中越边境,不断进行武装挑衅,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推动国际反霸斗争,中央军委下达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略展开命令,王锡昌主动要求去战场,实现自己的报国情怀。在战场上,他毫不畏惧,奋勇向前,脑海里不断出现父亲当年打敌人的场面。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战争取得了胜利。在评功大会上,他却把战功让给了战友,因为他心里有他的老父亲,他的父亲已经使他足以为荣。

    1980年王锡昌退伍回乡务农,在村里担任大队长,民兵连长。父子俩更多了一份默契,多了对部队的情怀。爷俩不但在家中,而且在村子里弘扬部队的精神和文化。他们说:“爱国报国,勤劳致富,忠厚持家,薪火相传,延续的是家国情怀,弘扬的是文化血脉。这种传统不但是要传下去.而且要对孩子们说传承到各个方面,敬老爱幼,勤俭持家,助人为乐。”

 

 

市统计局周娜家庭事迹材料

宗国镇.jpg

 

周娜,现为滨州市统计局社会科副科长,2007年参加工作,工作中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始终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单位领导和同志普遍认可的好同志。其丈夫宗国镇现为滨州军分区司令部参谋,两人自2009年结婚以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同甘共苦,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共同经营了一个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周娜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不服输的劲头投入到工作中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于分内的业务,总是想尽办法,高标准完成好;对于棘手工作,敢于要任务、挑担子;对于领导和同事交待的工作,充分发挥助手作用,任劳任怨、扎扎实实。注重学习提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体活动,2012年三八节前夕,认真参加单位组织的广场舞排练,在得知自己怀孕后,为了集体荣誉,依然坚持排练,并按时参加比赛。

在全国第六次人口与普查工作期间,经常加班加点,无怨无悔。在人口普查登记结束后,代表被山东省抽中,代表国家统计局赴新疆开展事后质量抽查工作,业务精湛,受到了抽查组的一致好评。2011年,被山东省人社厅和统计局联合表彰为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个人,并记二等功。是领导和同事眼里的好助手、好同志、好搭档。

爱家持家、无怨无悔

周娜的家庭是典型的军人家庭,丈夫高中毕业后考入军校,后到部队参加工作。自恋爱以来,便是长期两地分居,双城生活,丈夫由于工作原因,对家庭照顾较少,始终是周娜“一根扁担两头挑”,工作家庭两不误。用周娜的话说就是“还没感受到恋爱的浪漫,便已进入婚姻的围城”,结婚大大小小的事都是自己一个人操办,直到结婚前两天才和爱人一起回老家筹备婚礼事项;买房子、装修房子也是一个人,业余时间骑着电动车转遍了建材市场,直到搬进新家爱人才第一次回家;生孩子的时候,预产期正好赶上十八大召开,部队有严格的政治要求,爱人在生孩子出院后第二天就赶回部队,前后在家不到一周时间;对自己的公公、婆婆格外孝顺,始终把公公、婆婆作为自己的亲生父母,把自己当作一个女儿,街里邻居都夸是个好媳妇;对于自己爱人,有时候发发牢骚,但内心都是默默支持,生活上细致照顾;对于孩子,始终以无私的母爱,每天关心、教育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孩子现在两岁半了,正是有了孩子的加入,三代同堂,家里欢声笑语不断,其乐融融。对于这些年的不容易,爱人知道、公公婆婆知道、周娜自己知道,但周娜始终没有怨言,把困难放在心里,把微笑和自信展现给大家,把温暖带给全家,把爱送给全家,用心经营爱的家庭,拥抱爱的港湾。

爱国奉献、心系国防

2007年7月,爱人军校毕业后分配到邹平县71436部队工作,刚刚大学毕业的周娜,为了支持爱人工作,毅然告别父母亲人,从泰安来到邹平,在一家企业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学习,凭借自身不断努力,于2009年考取了滨州市统计局公务员,并在当年领取结婚证,从此便开始了长期的两地分居,为了让爱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自己便慢慢用心经营着家庭。为了让爱人没有后顾之忧,替爱人尽孝心,便主动把公公婆婆接到滨州一起生活,对患有股骨头坏死的公公格外用心照料。自己在怀孕期间,都是自己一人到医院检查。2011年,爱人在外演习,正值家里有亲人去世,为了不打扰爱人工作,她主动回老家处理相关事项。生完孩子出院后第二天,坚强的对爱人说,家里很好,你回去吧,当爱人打开家门赶赴部队的时候,她的泪水忍不住掉了下来。爱人在部队当连长的时候,每年春节她都陪爱人在部队过年,和战士一起包水饺、吃年夜饭,深受战士爱戴。两人在一起,谈论最多的也是工作上的事情,相互指点。由于公公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对于爱人工作上的不顺,全家一起给予耐心疏导,工作上的失误,给予及时指出,是个贤内助。2013年,爱人从邹平调入滨州军分区,距离虽然近了,但由于工作原因,对家庭依然照顾不多,家里的重担还是落在周娜身上,大大小小的事也基本上是一个人打点。正是由于对爱人的支持,爱人在工作上不断进步,在新的岗位上不断成长。

    对爱人和家庭的支持,就是对国防最大的支持,军功章上有爱人的一半,也有周娜的一半。

 

 

一个维和官兵身后的支持与等待

——记两度执行维和任务的边防官兵张玉征一家

张玉征.jpg

 

最近几天,滨州市沾化区大张村的刘建荣大娘总是随身带着手机,没事儿就要看一看,因为又到了大儿子每个月往家打电话的时候了。“俺们不能给他打,只能他什么时候方便的时候给家里来电话,每次也就问个好,说不了几句话。”刘建荣说。

说起刘建荣的大儿子张玉征,村里没有人不竖大拇指。他1999年入伍,2005年曾前往海地执行维和任务,被光荣授予“联合国维和和平勋章”。三个月前,在滨州边防支队冯家边防派出所工作的他再次接受维和任务,选择了最贴近实战、最贴近病毒、最贴近危险的岗位,以维和防暴队战斗队队员的身份,踏上了奔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的道路。从一个入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维和战士,离不开部队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背后他的家人的默默付出和全力支持。

 

父亲的一巴掌让他走上了当兵的路

成为一名军人,是张玉征从小到大的梦想。小时候讲述革命战争故事的连环画就是他的最爱,瘦小的身形总是喜欢模仿军人踢着正步,抗着根小木棍在村里巡逻。高中毕业后,他便毫不犹豫的在父母的陪同下去镇上的征兵办公室报了名。

领到入伍通知书的那天,他高兴的哼着欢快的小曲踏上了回家的路,准备给家人一个惊喜。可是当推开家门的时候,他却发现家里空无一人,听邻居说他13岁的弟弟张勇因为高烧不退,父母把他送到了县城医院。

这下张玉征急坏了,匆匆忙忙的赶往了医院,只见弟弟扎着点滴躺在病床上,爸爸妈妈在弟弟床前默默的站着。他从同村赶车的叔叔那里听说,父母把今年购买种子和化肥的钱都花在了弟弟的医药费上。

回家以后,张玉征便默默地把入伍通知书偷偷的藏了起来。

第二天,村里有人收到入伍通知书的消息传遍了全村,却唯独没有张玉征被录取的消息。张玉征的父母坐不住了,徒步两个小时来到镇政府征兵办公室询问,这才知道入伍通知书已经让张玉征自己领走了。

回家后,两位老人就把正在地里干活的张玉征拉了回去,他这才承认是自己把入伍通知书藏起来了,他说:“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我要在家里种地,让弟弟自己读书就行了,我是家里的顶梁柱了,我不去当兵了。”

“啪。”一个巴掌重重的打在了张玉征的脸上。

那是父亲的手,从小到大都没有打过他的父亲,居然打了他一巴掌,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父亲的声音很坚定,“父母压力再大也没到你承担家庭负担的时候,好男儿就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干出一番属于事业。”

一周后,张玉征带着大大的红花,背着自己行囊踏上了参军入伍的汽车。张玉征知道以后再也不能经常陪在父母身边了,父亲语重心长的教导还回响在耳边,为了圆自己的从军梦,他们独自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从那时起他就励志要以军中出色的表现来报答父母的恩情。

 

母亲为让他安心工作独自扛起家庭重担

张玉征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训练场上,他摸爬滚打毫不含糊,并当上了新兵班长。平时他热心的关心班里的战士,打扫卫生时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最脏最累的活儿干,连队战士们都亲切的称呼他“张大憨”。

2005年的夏天,张玉征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获得了一次申请报名到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机会,张玉征把自己的想报名参加的想法告诉了家人。对于他的决定,家里一向支持,父亲告诉他,“既然国家需要你去,那你就去吧。”这也让张玉征更加坚定了信心。

但他当时并不知道,那时候从小和他最亲近的奶奶查出了癌症,家里正赶上盖新房,弟弟又应征入伍不在家,又急又累之下,自己的父亲也病倒了,家里全凭母亲一个人苦苦支撑。但是为了不给张玉征造成负担,她没有透露一分一毫家里的情况,毅然选择了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

“他奶奶一病就是九个月,都是我一个人伺候,他爹也累病了,家里为了盖房子还欠了债,那时候感觉自己一下子就老了。”刘建荣说。

等到2005年6月,维和前的封闭式培训筛选工作告一段落,张玉征可以返回原单位休整两周。从同村的战友口中得到了父亲生病的消息后,他焦急万分,坐立不安。单位了解情况后批准他休假几天回家探望,归心似箭的他连忙收拾东西上路。

可就在离家还有两个小时路程的时候,张玉征接到紧急归队的通知。一边是父母亲情,一边是军令如山,但是作为一军人,他不得不强忍住对家人的担心和思念,怀着愧疚的心情,转身赶回了车站。

就在张玉征海地维和期间,他的奶奶病逝,临走都还挂念着这个远在他乡的长孙。他的父母更是时时刻刻都为他悬着心,“他不在家的时候,俺们一家每天都看新闻,关注那边的情况。有一次真的在中央台看到他了,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他看着黑了,也瘦了,当时看到他先是高兴,接着眼泪就下来了。”刘建荣说。

 

儿子一句“想爸爸了”让他泪难自禁

除了家里年迈的老人,妻子和儿子也是张玉征心中难以放下的牵挂。

张玉征远赴利比里亚维和后的一天,五岁的儿子突然跟妈妈说,让她多做一道菜,妈妈问他为什么,只听孩子稚嫩的童音说,“因为爸爸要回来吃。”

张玉征的妻子刘晓敏知道,儿子这是想他爸爸了。即使在张玉征去维和之前,全家人也是聚少离多,而远赴南非之后,更是只能通过视频连线,看一看日思夜想的妻子和儿子。

张玉征和妻子结识于2006年的一次公益活动,四年恋爱,在部队的张玉征和在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女友只能通过书信联系。2010年,张玉征破格提干,被分配到了滨州边防支队冯家边防派出所工作,这就是这一年,张玉征决定要给女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由于工作原因,结婚后二人仍然过着滨州、烟台两地分居的生活。

2011年,儿子出生,从十月怀胎到分娩,张玉征都没能陪在妻子身边,儿子出生以后,也是由妻子一个人在烟台照看。有一次夜里孩子生病了,外面风雨交加,刘晓敏只好打电话给父母,“妈,你快来看看吧!孩子他发烧了,耳朵和半边脸都肿了起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出门,心里边不踏实……”刘晓敏的父母急忙赶了过来,抓紧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第二天中午,醒来的孩子,哭闹着要看爸爸,视频接通的那一刻,张玉征看着自己孩子的小脑袋上扎着的吊针,强烈的愧疚让他泪难自禁。

2015年,张玉征再次执行维和任务。正值埃博拉病毒在南非肆虐,利比里亚更是病毒爆发的重灾区,张玉征在每天在平均30度的高温中训练、执勤、押运,还曾荷枪实弹的与悍匪交战,其辛苦和危险程度不言自明,短短1个月内张玉征便消瘦了15斤。

    但这些刘晓敏从来没有跟家里提过一句,她压抑住内心的担忧,独自承担下生活的重担,除了全力支持张玉征的工作,还要替张玉征照顾家中的老人,让他在外能够安心工作。平日里,刘晓敏经常打电话给公公婆婆,跟他们唠唠家常,让他们不要担心玉征。每逢假日,她还带上儿子一起到滨州来看望,让老人能够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让在外战斗的张玉征有一个坚强的大后方。

 

 

 

 

 

 

 

 

 

 

 

 

 

 

 

 

 

 

 

Copyright © 2008-2015 www.bzwomen.org.cn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鲁ICP备0810679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600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