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2008年10月21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组织部、市妇联联合召开全市基层“党建带妇建”工作现场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省市妇联主席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全市“党建带妇建”工作,研究部署“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工作任务,推动全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滨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多年来,市委以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今天,市委组织部谷部长亲自参加会议并还要作重要讲话,博兴县委对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很好的现场,博兴县委、无棣县委组织部、阳信县妇联和邹平县韩店镇党委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在此,我代表市妇联对多年来一贯关心支持妇女工作的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以及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按照会议的安排,我通报一下近年来全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全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和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级妇联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组织建设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优化工作环境、健全组织网络、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市妇联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市妇联被全国妇联、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基层组织网络建设有了新发展。各级妇联组织按照“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工作”的要求,在传统工作领域抓创新,在新型社会组织中找突破,不断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妇联组织的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全市基本形成了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妇联基层组织网络。一是城乡基层妇联组织网络日臻健全。截止目前,全市88个乡镇办、530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妇联组织,村妇代会组建率达99%。各级妇联与组织、民政等部门联合发文、培训、督导,积极推动女性进“两委”,全市女性进“两委”比例达67%。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组织有了新发展。目前,全市县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妇女组织458个,组建率达94%。市、县妇联团体会员2139个。三是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有了新突破。采取党建带动、工作渗透、灵活组建等方式,推动在非公有制企业、专业市场、行业协会等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建妇女组织99个。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创新发展“妇联(妇代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探索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基地等农业产业链上建妇女组织。博兴县“两新”组织中妇女组织的组建率达80 %。基层组织的健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基层妇女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使妇联组织成为广大妇女参与和谐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各级妇联注重加强能力建设,干部素质不断提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1、选好配强基层妇联干部。各级妇联积极争取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支持,通过竞争上岗、公开考选以及选聘等多渠道、多形式配备,推动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有知识、有技能的优秀女性充实到妇联基层干部队伍,妇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日趋年轻化、知识化。2007年底,全市共有市、县、乡妇联干部143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53.8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9%。
2、大力开展女干部培训工作。一是建立培训机制,促进教育培训由“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各级妇联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积极争取组织部门的支持,将女干部培训工作纳入了全市干部“大培训”格局,层层制定了“十一五”妇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并落实了“五个有”的制度,即有组织机构、有工作规划、有管理制度、有具体责任人、有一批培训骨干。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全员培训的原则,市妇联每年至少举办1期县(区)乡妇联主席培训班;县以上妇联领导干部两年内至少参加1次岗位培训;县以下基层妇联干部每届任期内至少参加1次上级妇联组织的岗位培训。二是丰富培训内容,促进教育培训由“通用型”向“应用型”转变。开展了争做“学习型”干部、争创“学习型”妇联活动,加强了政治理论、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妇联业务知识培训。近5年来,全市各级妇联共举办妇联干部培训班96期,培训妇联干部560余人次。三是创新培训形式,促进培训方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培训渠道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主要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脱产学习与在职自学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对妇女党员干部、妇代会主任、科技致富女能手等分类进行教育培训,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全年不少于40学时;四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几年来,市妇联相继邀请全省知名女企业家、女性理论研究专家、家教专家等来滨作专场报告会5场次,并通过电视进行全程直播,收到了良好效果。
3、积极配合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发展女党员工作。各级妇联主动当好党委、组织部门的参谋助手,大力做好培养和推荐女干部工作,建立健全女性人才信息库;抓住市、县、乡换届等契机,积极主动向党委和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女干部;举办女干部座谈会、研讨会、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为女干部的成长铺路搭桥。目前,全市县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100%,乡镇办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100%,女人大代表、政协女委员的比例分别达到23.56%、24.72%。各级妇联积极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发展女党员工作,重点在生产一线、知识分子和农村、社区中培养和推荐思想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女性加入党组织。近年来新发展女党员的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女党员25903人,占党员总数的13.4%,比2005年增长1.4个百分点。
(三)妇联组织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的不断加强,使各级妇联在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探索和创新了一批“妇”字号工作品牌,实现了重点工作有突破、单项工作有亮点、整体工作上水平。围绕延伸纺织产业链,组织开展了“纺织进万家”活动。按照“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企业+加工点”的模式,帮助妇女与家纺企业“联姻结亲”,带动妇女在“没有围墙的工厂”就业增收。仅2007年全市新上家纺类加工项目60余个,从业妇女达2.15万人。在第四、五、六届中国(滨州)家纺文化节上,市妇联连续举办了三届家纺手工精品创意大奖赛,成为家纺节的一大亮点,得到了全国纺织协会以及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建设新农村,巾帼创新业”活动。帮助1000名农村创业妇女及女企业家办理小额贷款近2亿元。依托劳动部门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依托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开展农业新技术培训,依托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开展科技致富培训。2007年实现了“1833”的培训目标,即培训农村妇女1万人,转移8000人,培训城镇妇女3000人,安置3000人。组织开展“贫困母亲救助行动”,向100名贫困母亲捐助资金10万元,并捐赠了绳网加工机,使贫困母亲月增收近千元。围绕妇女创业就业,积极创办“滨州阳光大姐”家政服务中心。建立信息资源670份,为550余名城乡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与青岛市妇联“爱心大姐”服务社等联合举办了“滨州大姐进青岛”公益活动,1000余名城乡妇女参与了洽谈会,2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围绕和谐滨州建设,组织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签订了《创建“和谐家庭”公约》,实施了“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组织了“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签名活动,积极倡导家庭节能六件事,收到良好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基层组织发展不够平衡,尤其是部分企业、新建社区和“两新”组织中妇女组织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全市女性进“两委”,尤其是直选的比例较低;妇联的组织形式、工作机制、运行方式与新形势的要求还不适应;基层妇女组织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妇联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上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解决。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意见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妇联《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带妇建”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以党的建设带动妇联组织的思想、组织、班子、队伍和阵地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妇联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广大妇女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目标要求:力争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全市妇联基层组织普遍达到“五个好”目标。一是领导班子好。有一个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二是队伍建设好。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三是工作机制好。有一套行之有效、健全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四是工作业绩好。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带领妇女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成效显著。五是经费保障和阵地建设好。有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的活动场地和经费。
具体工作任务有五项:
(一)夯实基础,加强基层组织网络建设。组织网络是妇联组织建设的基础。要按照“巩固、延伸、拓展、提高”的工作思路,坚持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服务覆盖有机结合的工作要求,努力构建以妇联基层组织为主体、以其他妇女组织为延伸、纵横交错、覆盖广泛的妇女组织体系。
一要加强乡(镇、街道)妇联组织建设。乡镇妇联承上启下,既是组织者又是实践者。要进一步巩固健全乡镇(街道)妇联,确保有建制、有编制、有专职干部。要认真做好乡镇(街道)妇联换届选举工作,使乡镇(街道)妇联组织健全、人员到位、工作正常。二要建立健全村(居)妇代会及社区妇联。村(居)妇代会及社区妇联直接面向群众开展工作,在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中,力争所有的村(居)和社区全部建立妇代会或妇联。具备条件的村(居)和社区,要探索建立村妇联或社区妇联。要将农村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规划、建设、检查、评比的重要内容。三要大力推进党政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及企业妇委会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女职工在5人(含5人)以上的要建立妇委会;各高校(滨州学院、职业学院、技术学院等)要建立妇工委或妇委会。各单位组建妇委会的报告,报所属机关妇工委审批;有关单位组建妇工委的报告,直接报市妇联审批。市属女职工比较集中的企业可设妇工委或妇委会,有条件的企业可设妇联。四要大力推进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目前,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积极推动在女性较为集中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建立灵活多样的妇女组织。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妇女组织的建设。要根据妇女群体分布变化和不同妇女群体发展的需求,探索在行业协会、大型商贸区、专业市场及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建立各种形式的妇女组织,不断扩大妇女组织的覆盖面。五要加强团体会员工作。团体会员是妇联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妇女工作的重要资源和依托。要进一步加强与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联系,充分发挥女职工委员会的作用;扩大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妇女工作机构的交流;发展壮大各界妇女联谊组织等女性社团。市里将成立女领导干部联谊会,以她们为纽带,联系、服务各界妇女,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领域的妇女团结起来,组织起来。
(二)创新机制,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是推进妇女工作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层妇女干部工作在一线,与妇女群众靠得最近、接触最多,情况最了解、服务最直接,在推动妇女工作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培训、增强能力、优化结构,努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妇女干部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基层妇联领导班子。各县区要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创新选任方式,切实把那些党性强、业务精、作风正、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妇女人才选拔进妇联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重视抓好乡镇(街道)妇联干部和村(居)妇代会主任的选配工作。乡镇(街道)妇联主席力求专职专用,确保妇联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妇女工作,切实解决乡镇妇联干部兼职过多的问题。村(居)妇代会主任的人选应当具备“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可由村(居)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女性负责人或村计划生育专职女干部兼任;加强和改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女干部和村(居)“两委”妇女成员选配工作,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村(居)妇代会主任、社区妇联主席作为“两委”候选人,提高村(居)妇代会主任及社区妇联主席进“两委”的比例。同时,要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妇工委、妇委会干部的选配工作。二是要全面提升基层妇联干部队伍素质。各县区妇联要抓住“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契机,积极争取组织部门,把妇联干部的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提高基层妇联干部参加各类干部教育培训的比例。按照《2006—2010年滨州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市妇联每年将县、乡妇联主席、市直妇委会主任轮训一遍,并有计划地对农村妇代会主任进行培训;县(区)妇联三年内将村(居)妇代会主任、社区妇联主席轮训一遍。鼓励和支持妇联干部参加在职学历教育、社会职业证书考试评定,努力提高基层妇联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要加强基层妇联干部的交流和培养。基层妇联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各级妇联组织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宗旨,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妇联干部,为她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要配合组织部门进一步做好妇联干部的交流轮岗、“上挂下派”等工作,重视选拔、选派优秀基层妇联干部,努力把妇联组织建设成为培养、输送女干部的重要基地。四是要落实和改善基层妇联干部待遇。要按照《全国妇联章程》和《妇女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妇联主席享受同级党政领导副职的政治、生活待遇”和“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妇委会主任享受本单位所属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政治、生活待遇”的落实。抓住加大财政对基层转移支付力度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解决村妇代会主任的报酬。要学习借鉴威海市《积极争取推动农村妇代会主任报酬纳入财政补贴》的做法,将农村妇代会主任与农村“三职干部”一起纳入到县级财政补贴发放范围。每个县区要确定1个乡镇(街道)作为试点,先行一步,有条件的县区可逐步推开。
(三)发挥优势,认真做好发展女党员工作。要认真落实《滨州市2007—2010年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规划》,不断提高发展女党员的比例。各级妇联组织要协助党组织积极做好培养、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在农村,要特别注重在“女村官”、“双学双比”女能手、科技致富女能人、女知识青年、外出务工返乡妇女等优秀女性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国有、集体企业,要特别注重在优秀生产班组长、生产经营骨干和技术能手中培养妇女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农村女党员的比例;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特别注重在教学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创业领军人物和大学生中培养妇女入党积极分子。要重视做好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妇女党员工作。
(四)多措并举,加强活动阵地和经费建设。各类工作阵地是基层妇女组织开展活动、服务妇女的平台和依托。要坚持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积极推进基层妇女工作阵地建设。要本着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互联的原则,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和完善以妇女之家、家长学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为主要形式的妇女儿童文化教育阵地,以妇女创业就业指导中心、“大姐”服务机构为基础的社区服务阵地,以维权咨询站、法律援助中心、维权热线为重点的维权工作阵地。要抓住各级普遍加大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力度的机遇,统筹推进村(居)妇代会、社区妇联工作室、妇女活动室建设。经费问题是制约基层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妇联《关于开展基层组织示范创建活动,推进强基固本工程的实施意见》(鲁妇发[2008]32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将基层妇联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加强对活动阵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活动阵地的作用,为妇女儿童提供服务。
(五)创新载体,打造妇联工作品牌。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广泛、富有实效的活动载体和工作品牌,是增强基层妇女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要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妇女需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把广大妇女凝聚起来,使妇联的工作品牌成为活跃基层工作的重要抓手,推进基层妇女工作创新发展。要大力开展基层组织示范创建活动,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创建标准,选择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不同特点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作为示范点,并认真总结推广示范点经验,发挥示范点的带动、引导和辐射作用,推动示范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同志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妇联组织建设和妇女工作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建带妇建”的有效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滨州经济社会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