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领导讲话
步乃章同志在“法律进家庭”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9-09-27 16:51:05    作者:admin
 
步乃章同志
在“法律进家庭”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009年9月22日)
同志们: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节即将到来、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召开之际,市妇联、市司法局、市普法办联合在开发区举行“法律进家庭”活动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市“法律进家庭”活动的全面展开。这对当前我市做好两大节会的安保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表彰了全市政法战线涌现出的优秀女法官、女检察官、女警官、女律师,成立了“法律进家庭”宣讲团,并为宣讲团成员颁发了聘书。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妇女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地感谢!
      “法律进家庭”是市妇联等部门落实“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参与全市和谐稳定建设的重要载体。“法律进家庭”活动的重点是做好“五个一”,即开展一次巡回宣讲活动,编印一万册“法律进家庭”知识读本,建立一批“妇女儿童维权站(点)”,发放一批法律保障卡,举办一场家庭学法用法知识竞赛。这项活动主题明确,形式新颖,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家庭成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搭建了平台,这对于提高家庭成员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提高依法维权和预防犯罪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将起到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下面我就活动的开展提几点要求:
      一、各级各部门要当好“法律进家庭”活动的支持者
      “五五”普法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妇联、司法、普法等部门要携手合作,加强联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在普法宣传和维权工作中的优势,加强妇女法制宣传教育和维权服务。司法部门要在普法、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资源分配上,适当对农村妇女和女性农民工予以倾斜,切实为妇女提供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各有关部门要利用专业资源,集中开展专项维权服务和行动,组织社会力量深入社区和村镇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进行普法宣传,直接了解和把握广大妇女中带有苗头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在维权中加强维稳,在维稳中推进和谐,优化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为妇女群众解难,为党委政府分忧。
      二、妇联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当好“法律进家庭”活动的组织者
      妇联和司法行政部门是“法律进家庭”活动的牵头部门,要注意把握好普法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一要结合实际、面向基层,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各级妇联要积极与司法部门配合,认真组织,周密安排,把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要针对广大妇女的所需所求,加强对农村妇女、女性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和维权服务,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机会学习法律,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推进妇女工作的发展和维权工作。二要选好内容,创新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学习宣传的内容主要是国家的基本法律,重点放在与广大妇女群众生产生活、权益维护等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上,如《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山东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土地承包法》等,帮助她们学习条文,理解含义,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引导她们合理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提高她们自我维权意识和能力。为方便广大家庭成员学法、用法,市妇联与山东开言律师事务所联合编写印制了1万册《家庭常用法律知识100问》,其内容都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并结合案例进行了阐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要采取知识竞赛、巡回宣讲、发放宣传材料、橱窗板报等多种形式激发广大家庭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三要培树典型、榜样引路,扩大活动的辐射面。在活动中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并做好典型的宣传工作,发挥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县区、乡镇、村、户要给予表彰,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全局的工作格局。
      三、广大妇女和家庭要当好“法律进家庭”活动的实践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家庭的平安、和谐,才会有全社会的平安和谐。妇女在家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妇女要增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平安家庭”建设及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建立良好的家庭学法氛围,自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同志们,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进家庭是普法的基础工程,希望各级党政加强领导,各级妇联精心组织,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把法律进家庭活动扎扎实实地,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并做到与时俱进,确保实效。为进一步促进平安滨州建设,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Copyright © 2008-2015 www.bzwomen.org.cn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鲁ICP备0810679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600020000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