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研思考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滨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日期:2008-11-03 14:36:46    作者:admin
滨州市现辖六县两区,368.9万人口,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为农村家庭带来了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为我市的妇女儿童工作增添了新课题。为进一步促进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市妇联结合省妇联下发的关于准备农村留守儿童暨“春蕾计划”座谈会材料的相关要求,对我市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地总结回顾,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留守儿童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摸底,建章立制,为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打好基础
今年5月份,市妇联对全市的“留守儿童”和“春蕾女童”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为“六一”计划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四结对活动作准备。特别要求各县区对外出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一是以乡镇为重点,对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二是以学校为重点,对在校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摸底;三是以相关部门、家长代表为重点,召开座谈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我们发现,我市六县两区中,滨城、惠民、阳信、无棣等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数目众多,监护人主要是孩子的祖辈或亲戚,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往往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呈现出明显的薄弱环节。6月份,我们联合滨城区妇联就留守儿童问题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其中被调查男生人数为238名,女生人数为262名,留守儿童人数共有322人,占总样本数64.4%,322名留守儿童全是学龄儿童。其中,男性留守儿童数为190,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9%,女性留守儿童数为132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1%。调查中发现:59%的留守儿童妇女全在外地打工。其中在外地打工时间为半年为17.1%,打工时间为一年的占36.6%,打工时间为二年以上的占43.9%.在外打工父母回家频率情况:三个月之内回来一次的占48.8%,半年回来一次的占22%,一年回来一次的占22%,其余情况的占7.3%。从调查总体情况来看,有45.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20.7%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22%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有9.8%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2.4%自己在家照顾自己。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不少潜在问题和危机,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二是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三是缺乏精神关爱;四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隐患等,这些问题极易使“留守儿童”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倾向。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基于这个调查结果,我们先后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见》,明确了活动的内容和各相关部门、单位的任务和职责。并指导部分县区(如博兴)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为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提供了人力保障,确保了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共同协作,开展活动,多方位关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长联系卡。今年,我们以惠民、阳信、无棣等县区为单位尝试开展了试点工作,方法是依托基层妇联组织和当地学校,对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等个人情况以及父母、老师、监护人的情况、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案,使学校、家长、监护人能够就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及时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受到了广大留守儿童家长的欢迎。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系列活动。今年六一,我们以滨城、惠民、无棣、邹平等县区为试点,指导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四结对”活动,尝试建立较为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受到了广大留守儿童家长的欢迎。一是“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家庭环境。发动女党员、女干部和社会热心人士担当“爱心妈妈”,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帮助。如邹平县妇联,她们在原有的“爱心妈妈关注春蕾女童”等活动的基础上,延伸活动内容,开展了“百名优秀女党员结对关爱单亲特困留守儿童活动”,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二是“巾帼文明岗”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关爱环境。结合“巾帼文明岗”争创活动,开展“五个一”志愿服务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身体健康检查,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开展法制、心理健康、青春期等专题辅导教育。“五个一”即: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与留守儿童深谈一次心;为留守儿童推荐一本好书;让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一封信;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份关爱档案。三是城市儿童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互助环境。在城市儿童中招募品学兼优的志愿者,牵手“留守儿童”,让城市孩子了解、体味“留守儿童”的艰辛与努力,同时也让“留守儿童”接触、学习城市孩子的知识与长处,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学习环境。依托现有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与师资力量,选取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引导,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并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定期的家教知识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教育。“四结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许多女党员不仅自己争当“爱心妈妈”,还动员自己的孩子与“留守儿童”结对,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社会温暖,社会反响效果不错。
开展“留守儿童四自三远离”等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我们联合教育系统,在部分中小学集中组织开展了“自尊、自立、自律、自强,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主题教育,引导留守儿童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克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嗜好。通过守则的学习和宣传,留守儿童的自身素质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得到了进一步养成。部分学校还积极配合市妇联开展的“感恩父母点亮真情”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妈妈”、“感恩父母  回报真情”等征文或演讲比赛,留守儿童通过这些活动,说出了心里话,道出了亲情,写出了自信,更增强了刻苦学习的自觉性。
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我们在惠民、阳信等县区原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在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的同时,适时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进行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指导,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相关学校也都有针对性地挑选了有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的老师担任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并保证他们有条件代管,有精力工作,有机会培训,推进了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刚刚起步,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留守儿童工作缺少专门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之间协作力度不够。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的、有效的协作,单纯依靠妇联或团委开展此项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妇联或团委是群团组织,不具有执法权,很多工作实际中无法解决。而目前,留守儿童工作还缺少专门部门负责,各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协作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合力。(二)经费不足是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我市特别是黄河以北的几个县区,留守儿童数量多、分布广,但县财政却不宽裕,经费没有保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且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都较困难,需要学校、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资金问题得不到保障,也影响了推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探索、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三)留守儿童居住地分散,父母流动性强,不便于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居住地分散。父母一般流动性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还有过跟随父母在城市流动的经历,即跟随打工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半年以上的经历,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经常处在“流动”与“留守”不断交替的不稳定生活状态中。加之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农村基层组织社会调控和管理作用弱化,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不系统。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政府统筹,纳入规划。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应实现政府主导,建立、完善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部门负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互相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研究解决留守儿童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和法院、检察院、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的联系与密切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落实相关法律政策,共同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建议省、市等部门由教育牵头建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便于基层各部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派出所、学校、农村基层组织都应当普遍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落实专人负责行政区域内留守儿童的普查,进一步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对监护人情况,父母外出打工地点、时间,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安全需求的情况进行登记,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成长变化等。通过建立登记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管理。三是探索适应留守儿童需求的农村办学模式,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强化学校保护作用。推进和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满足留守儿童住宿就学的需求,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如上学、放学路途遥远、易发生安全隐患等问题;组建校外学习小组,延伸学校教育功能;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于结束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和闲散留守儿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推广和规范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引导,改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置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指导老师,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引导健康学习生活,为学生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坚持素质教育,重视对留守儿童人格、精神、思想、道德的培养;加强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安全事故;进一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场所等娱乐场所的规范和监管,减少不良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四是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在务工流入地允许并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使流动子女享受与城市子女平等的教育待遇;改革户籍制度,为留守儿童随父母一起生活创造条件;鼓励打工人员携带子女一起进城生活,从源头上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Copyright © 2008-2015 www.bzwomen.org.cn 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鲁ICP备08106795号-1

鲁公网安备 37160002000059号